关于编程

Thu Jun 06

不知不觉马上毕业快一年了,自认为在离开学校的这一年后才开始真正的认识编程,认识这个行业。

为什么这样说呢?

可能是因为在校期间对专业的迷茫,不抵触,也没有特别大的兴趣,以至于很少真正感受到编程的乐趣。

前两天翻YC创始人Paul Graham的博客,读到一篇关于Java的文章,20年前的文字在20年后依旧直戳我的内心。原文章主要是作者对Java的一些看法,原链接:Paul Graham on Java。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:

Who does like Java?plug-and-chug undergrads, who are ready to like anything that might get them a job (will this be on the test?)

如果这是一个测试的话,那么毫无疑问我没有通过。因为我在选择语言时,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资料,我选择了一个岗位最多,也许能帮我找到一个”好工作”的语言。

我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,尤其在接触到很多前端圈的同学后,这种自我怀疑更被放大。

由于工作需要,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一些前端相关的东西,于是我去重学了前端,在推以及GitHub上认识了很多前端的朋友,也算是有一点点融入了前端的圈子。接触越多,我越来越发现,很多厉害的前端同学选择前端的原因都是兴趣驱动的。可能一开始做一个简单的页面,收到正反馈后开始构建自己更复杂的产品,开发过程中遇到了问题,于是去翻一翻源码,如此形成一个正循环。

第一个让我有”拨开云雾见光明”感觉的人是耗子叔-左耳朵陈皓。我大概在23年3、4月份左右的时候关注到皓叔,当时便感叹于皓叔的知识深度和广度。我翻了皓叔的GitHub、X、个人博客Coolshell,看了极客时间的专栏《左耳听风》。那时我才坚定下来,要先把Java学透,然后再去接触其他的语言和知识。“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能够很快上手一门新的语言”。我是很认同这句话的。也是这时我才真正从书本上走出来,认识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。

23年到24年,我们都身处AI的浪潮中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下,学习新事物能力显得愈发重要。在大家都了解新事物的情况下,谁学的快,谁就有机会站在浪潮之巅。我个人倾向于把这种能力称为元能力。如果说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行业的元能力,那么数学知识、英语能力、营销能力、人际关系处理等等,这些便是通用于所有行业的元能力,也正是培养好了这些元能力,我们才能快速学习一个新领域。

非常遗憾,我认识皓叔没多久皓叔便突然去世了,幻想有一天能够和皓叔见一面的想法也随之破碎。但我相信皓叔对行业的影响是留存下来的,也正是靠着许许多多这样前辈的引领,才能让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少一些困惑吧。